萨尔浒之战是明朝与后金(清朝的前身)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冲突,而这一次大规模冲突以后金胜利告终,同时奠定了后金发展的基础。
因为自此之后,明军再也无力对后金发起大规模的进攻。其实,萨尔浒之战本不应该发生,因为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。
万历四十六年,努尔哈赤不费吹灰之力攻破抚顺。为什么努尔哈赤不费吹灰之力呢?
因为在这之前,努尔哈赤统治的建州女真一直臣服于明朝,二十年间曾经八次到明朝进贡。
作为首领的努尔哈赤在明朝还有一个官职——都督。
这也是为什么抚顺的守将对于努尔哈赤的进攻没有任何的准备。
因为抚顺的守将以为他是来做生意的,结果他抽出的不是金钱,也不是商品,而是屠刀。
女真有四大部,分别是建州女真、海西女真、黑龙江女真、东海女真。
一个女真召集起来的大军最多不过数万,努尔哈赤到底有什么样的本钱,竟然敢对明朝主动发起进攻。
因为在这之前,他已经基本上完成统一女真的大业,有着足够的实力与明朝对着干。
再加上当时的女真发生了灾荒,内部矛盾接连不断。
在有的人看来,女真是游牧民族,但实际上,当时的建州女真、海西女真已经进入了农耕状态,只有黑龙江女真、东海女真才处于游牧状态。
“所经处无野不耕,至于山上亦多开垦。”——《旧老城》
而灾荒无论是对农耕,还是游牧,都具有一定的打击性。
农耕灾荒导致收成减少,游牧灾荒则会导致野兽减少,毕竟大部分的野兽都是吃素的。
努尔哈赤一来为了他自己的野心,二来为了解决内部矛盾,终于对明朝发起了第一次进攻,也代表着与明朝彻底决裂。
努尔哈赤不是一般的嚣张,俘虏了几十万的人口以及无数的牛马羊不说,还特地挑了三百人在抚顺前逐一杀害,只留下了一个。
这并不是他大发慈悲,而是想通过这一个人,向明朝是示威。
他将这个人的一只耳朵割下来,交给了他一封信,在这封信里,他主动挑衅明朝。
如果明朝有胆子,那就来打他,没有胆子,那就割地赔款。
北京保卫战的时候,也先打到北京城下,明朝都没有谈和的打算,更何况这一次。
迎接努尔哈赤的不是明朝的割地、也不是赔款,而是整整十二万大军。
明朝的阵仗虽大,但总而言之就一句话——来送死的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今天的女真已经不是昨天的女真。
努尔哈赤虽然统一了女真各部,但是由于长时间的分化,各部是存在差异的,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农耕与游牧。
而经过努尔哈赤的调度,差异逐渐消失,女真变得更加凝固。努尔哈赤用什么解决差异的呢?创建“八旗”。
原本的八旗只有四旗,分别是黄旗、白旗、红旗、蓝旗。
之所以选择黄、白、红、蓝作为旗的颜色,是因为每逢集体狩猎,位于东南西北方向的女真都会使用一支旗。
位于北方的是黄旗,一般由统领负责,而位于东方的白旗,西方的红旗以及南方的蓝旗,则都是由贝勒负责。
后来由于领土扩大,人员增多,又增加了四个旗。
这四个旗是在原来四个旗的基础上镶上边。黄旗、白旗、蓝旗镶上红边,红旗则镶上白边。自此,八旗正式成立。
努尔哈赤将女真各部全部编入八旗,在八旗设置层层管理,进而实行他的统一计划。
统一经济,统一军事,统一政治,统一行政,统一司法,统一宗族。将原本散乱无章的女真统一成一个整体。
当时努尔哈赤的军队总量虽然只有六万,但是这六万大军足以打爆明朝的十二万大军。
因为明朝的十二万大军是以步兵为主,最主要的是还是从全国各地聚集而来,军队质量可想而知,有个别甚至连仗都没有打过。
而努尔哈赤的六万大军主要是以满清八旗为主,满清八旗大部分都是骑兵。
原本一名普通的骑兵就能够等同于十名士兵,况且满清八旗的骑兵是当时最强悍的骑兵,能够与其媲美的关宁铁骑还没有出现。
这十二万大军别说打,连看都不够看。
“一骑当步卒八人,十骑乱百人,百骑败千人”——《武经总要》
关于明朝的军队质量比不过努尔哈赤这一点,明朝显然是不明白的,要不然也不会兵分四路攻打努尔哈赤。
如果说将十二万大军聚集到一处,虽然打不过满清八旗,但最起码不至于一点招架之力都没有。
毕竟十二万大军就是十二万个活活的人,再加上明军配备有火统以及火炮,要想自保绝对不成问题。
要知道骑兵的冲锋固然厉害,但要是面对接连不断的火统,那就是一个又一个的活靶子。
当年的朱棣就通过五征蒙古证明了这一点,就算深陷重围也能够利用火铳反败为胜,可惜当时的明朝并不懂得这一点。
努尔哈赤知道了明朝的进攻计划,当即做出决定,不管他几路来,我只奔着一路去,失败的结局就此已经注定。
军队的质量在战争当中固然重要,但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军队的指挥者。
想当年,李景隆率领六十万训练有素的精兵都打不过朱棣的十几万大军。
那么当时明朝四路的将领分别是谁呢?
第一路的将领刘挺,第二路的将领杜松,都是久经沙场的将领。“万历三大征”的朝鲜战争、播州战役,都有刘挺的身影。
虽然杜松没有经历过万历三大征中的其中一征,但通过他的外号就可以看出,他绝对不是个善茬,因为他的外号叫作“杜太师”。
在明朝能够活着拿到太师这个头衔的,只有张居正一人,他为什么也能拿到呢?因为他的这个外号并不是明朝封的,是蒙古人封的。
别人镇守边境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毕竟打仗这种活动稍微出现差错,可是要丢掉性命的。
但杜松却不一样,在他看来,打仗就如同兴趣爱好,除了基本的防守工作他做的很好以外,还时不时的主动出击攻打蒙古。
经历上百场战争,却没有经历过一场战败,蒙古人因此给他取了一个杜太师的外号,因为太师是明朝最高的荣誉头衔。
明朝四路大军里面,刘挺、杜松都上得了台面,但其他两路大军的马林,李如柏,却一个比一个上不了台面。
李如柏的父亲是前任辽东总兵李成梁,他本人在当年也就是个添茶倒水的角色,说简单点就是附庸,将军队交由他统领,只能听天由命,或者出现“老爹英雄而好汉”这种奇迹。
而马林与李如柏类似,也是官二代,他的父亲马芳是宣府总兵。
与李如柏不同的是,李如柏是武将出身,而他是个文人出身。
不知道他的父亲在给他走后门的时候,有没有想过在享受权利的同时,也是需要承担义务的。
李如柏、马林想要与努尔哈赤争个高低,那是不可能的。要想与努尔哈赤争个高低,那就只能靠刘挺、杜松。
但由于军队的质量相差太大,纵管刘挺、杜松有天纵之才,这场战争也绝对不可能打赢。
明军虽然是分四路进攻,但却并不是平分,而是将重点放在杜松的身上,杜松一个人就率领了十二万大军中的一半,也就是六万大军。
努尔哈赤只要消灭杜松,基本上就可以宣布战争的胜利。
努尔哈赤仗着兵力上的优势,不跟杜松讲什么战术,直接就是猛攻,仅用一战就将杜松消灭。杜松都已经死了,更何况其他人。
距离杜松仅仅只有几十里的马林,紧接着也被努尔哈赤消灭。不过与杜松不同的是,杜松是力战而死,马林选择了逃跑。
刘挺的死不是一般的憋屈,因为他是被阴死的。由于刘挺本人并不识路,走着走着就迷了路,在辽东胡乱转悠。
努尔哈赤派遣一位士兵,声称是杜松的使者,将他引到阿布达里岗,当然,努尔哈赤已经提前在这里做好了埋伏。
他人一到,努尔哈赤就发动进攻,就算他想当逃兵,也没有当逃兵的机会。
不过,他并没有当逃兵的想法,因为他本人也与杜松一样,是力战而死,连脸都被砍掉了一半,没有丢明朝的脸。
四路大军中,唯一活着回来的只有李如柏那一只大军,他为什么能够活着回来呢?因为他与努尔哈赤有着非同一般的交情。
原本女真四大部中最强大的是海西女真,但由于李成梁的打压,海西女真一直得不到发展。
相反的是,建州女真一直处于发展状态,因为努尔哈赤曾经是李成梁的手下。
在李成梁看来,努尔哈赤就是他的得力助手,用不着打压。正是因为李成梁的纵容,努尔哈赤才得以做大。
单凭这一层关系,努尔哈赤多少都不好意思对如柏下手。
更何况,李如柏的妻子还是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奇的女儿,除了友谊,还有亲情,努尔哈赤怎么下得了手。
以上帝视角看来,萨尔浒之战就是一场闹剧,如果没有萨尔浒之战的发生,明朝起码有主动出击努尔哈赤的有生力量。
但可惜有萨尔浒之战,明朝再也不能阻止努尔哈赤的发展,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努尔哈赤在辽东日益做大,到最后取代明朝。